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分类
消化系统包括器官较多,疾病种类繁杂。就其病因而论,大致有:遗传缺陷、发育畸形、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变态反应、营养不良、代谢紊乱、中毒、外伤、良恶性肿瘤等。一种疾病的发生或由于单一病因,或由多种病因引起。出于临床专业的发展需要,通常按发病的部位将本系统疾病分为下述几类:
一、口腔疾病
包括以龋齿为代表的牙体病,以牙龈炎为代表的牙周病,急慢性涎腺炎和口腔良恶性肿瘤。口腔疾病的诊治已由口腔病专科处理。
二、食管疾病
常见者有食管炎、食管肿瘤、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三、胃十二指肠疾病
常见疾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胃粘膜脱垂、幽门梗阻、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轻瘫、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
四、疾病
常见者有急性肠炎、十二指肠郁积综合征,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克隆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杆菌性痢和阿米巴痢、血吸虫病、结肠息肉病、结肠癌、假性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肝及胆道疾病
常见者有:病毒性肝炎(甲、乙、丙等型更常见)、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肝囊肿、肝寄生虫病、肝性脑病、肝功衰竭;胆囊炎、胆结石、化脓性胆管炎等。
六、胰腺疾病
常见者有胰腺炎、胰腺癌等。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正确的诊断建立于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表现的了解,因此依赖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和各种特殊检查,分述如下:
一、重点深入的病史采集
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起病缓急、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具有特点。如食管癌具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的特征;胃十二指肠溃疡常显示慢性、节律性上腹疼痛,与进食时间密切相关;胆囊结石常有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及背部放射的特点;胰腺癌所致腹痛往往在仰卧位时加重而在侧卧或坐位时减轻。一些疾病的发生可能和既往的居住地区、生活环境、工作性质有关,如阿米巴性肝脓肿患者过去常有痢疾史,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有在该病流行区与疫水密切接触史,肝包虫病患者可能有在牧区与牧羊犬接近的经历,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往往有接受携带病毒的血液、血浆或血浆蛋白输注的历史,脂肪肝或肝硬化患者有长期酗酒的病史;有的疾病具有遗传性,亲属成员中有多人患病的现象,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半数以上有家族史。
在采集病史时,必须对起病情况、症状特点、过去病史、家族病史等作仔细询问,收集有关材料,找出诊察方向,形成拟诊思路。对于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如食欲不振、吞咽困难、嗳气、腹胀、恶心、腹痛等症状,尤应特别注意其起始情况、演变过程,以达到正确的辩证分析。
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
一般营养情况及肤色外观,有无黄疸,是否苍白、面部及颈胸部皮肤有无蜘蛛痣、有无肝掌、舌苔颜色及厚薄,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对诊断有提示价值。胸部检查注意心、肺有无异常,是否有胸腔积液征象及肝上界的高低。腹部是体格检查的重点,应按正规程序进行,首先观察腹部是否膨隆,有无可见的蠕动波或局部隆起、腹壁有无扩张的静脉及其血流方向如何,再检查腹肌张力,有无压痛。如有异常包块,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可否推动、有无搏动,并须与结肠粪块、充盈的膀胱及妊娠的子宫相鉴别。肝、脾、胆囊能否触及质地如何、有无压痛,对于肝胆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予重视。如有腹部膨胀,应注意叩诊反响,有无移动性浊音,听诊应注意肠鸣音的有无及强弱,肝区如听到血管杂音,提示肝癌的可能性。肛门指诊对于直肠肿瘤、阑尾炎、腹膜炎以及盆腔病变均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不可忽略。
三、针对性的常规化验及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检查有助于提示消化系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应先进行;然后根据病情需要,进一步选择各项功能检查、粪便致病性细菌培养、胃肠腔内压力测定、pH连续记录、肝功试验、胰腺功能试验、肝、胰细针穿刺活检等,以求确诊。近年来各种检查技术发展迅速,影像学诊断方法、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免疫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核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查方法日新月异,使诊断的正确性不断提高。但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采用,切勿漫无目标,盲目撒网,徒增病人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反而延误治疗时机。以下就各种重要检诊方法,分别简介。
1.X线检查(图片XH007)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观察食管、胃、肠的粘膜皱襞、管腔外形、胃肠蠕动、括约肌开闭状态及各段的排空情况;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是观察结肠器质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可检出息肉、肿瘤、憩室、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变。肠道梗阻的患者禁止采用钡餐造影,以防钡剂凝结成块,加重梗阻程度,但可通过置入梗阻上方的导管,注入造影剂,施行小肠灌肠造影,显示梗阻的原因和部位。胆囊造影、胰胆管造影、肠系膜动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等技术可用以诊断胆囊、胆管及胰腺疾患、不明原因的肠道出血、布-卡氏综合征等疾病。
2.超声检查(图片XH008) 对于肝、胰等实体脏器的病变和胆囊结石、腹内肿瘤的检出,B型超声检查具有方法简便,患者无痛苦,检测灵敏度较高等优点。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显示门静脉或其他血管的血流情况,判断有关脏器的病变程度。近年来开展的超声引导下介入性诊断如肝内胆管造影、肝脏穿刺、胰腺穿刺等亦为许多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此外,应用超声内镜可显示胃肠肿瘤侵犯壁层组织深度、毗邻器官受累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范围,以帮助治疗方案的确定。
3.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图片XH009) 检查用高准直的X线束围绕身体某一部位作轴向横断扫描,显示体层各横断面的图象,对体内组织和器官不同密度的分辨能力远远超过普通X线照片。因此为肝胰肿瘤及囊肿,食管、胃肠肿瘤,胆道结石等疾病提供较精确的诊断。
4.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片XH010) 这一新的成像技术是根据以下原理创建的:人体不同组织成分中各种化合物的原子核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当施加一定的射频脉冲后可产生原子能量的改变,形成磁共振。利用磁共振成像,按照各种组织中所含化合物质子密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可显示出影像的反差,藉以观察到组织及脏器轻微的改变,以提供诊断的依据。与CT检查比较,它具有以下优点:不产生电离辐射、对身体无害;可在身体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各不同斜面形成断层图像;对不同密度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其应用范围与CT检查相同。
5.放射性核素检查(图片XH011)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经口服或注射进入体内后,可利用γ检测仪、γ照像机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装置显示其在体内分布情况或记录其动态变化、藉以判断胃肠运动、吸收及排泄功能以及肝胰占位病变的性质。如口服99mTc标记的硫胶体或99mTcDTPA可以诊断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时间,利用放射性碘标记的脂肪及脂肪酸确定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性质,利用67Ga标记的化合物进行肝癌的诊断等。
6.内镜检查(图片XH012) 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上自咽部、食管、胃至小肠;下从直肠、结肠、至回肠末段。利用子母镜,还可观察总胆管内部。在内镜下、既可直视粘膜外观、皱襞厚薄、糜烂、溃疡、隆起、凹陷、息肉、肿瘤、憩室等各种病变,又可照片或摄像作永久记录,供复查时对比。遇有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例,可随时钳取组织进行活检。对于胆道或胰腺疾病,则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近年来由于超声微型探头研制成功,可循内镜插入胆管及胰腺管进行探测,以诊察其粘膜的细微病变(IDUS)。
7.消化道腔内压力测定(图片XH013) 应用装有微型传感器的导管插至食道、胃、肠的不同部位,可同时测定多个不同点的压力或连续显示并绘制压力改变曲线,藉以检查胃肠运动功能、括约肌舒缩情况,对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症、胃轻瘫、假性肠梗阻、巨结肠等,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除以上列举的各类诊断方法之外,还有许多新的检查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如核素(13C、14C、15N)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用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血清学检查,放射免疫影像检查等方法诊断肝癌和胃肠肿瘤。体表胃电图记录也在不断改进以期用于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最近的进展
随着有关学科理论技术的进展和临床经验和积累,消化病学取得显著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内镜诊断治疗技术的开展
光学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先后应用于临床,器械不断改进,不但提高了疾病的正确诊断率,而且开展了内镜下各种治疗手段如息肉及肿瘤切除术、胆总管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总管梗阻插管引流术、胆囊切除术、胃底皱折术等。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并避免了剖腹手术的负担。
二、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进步
对曲张静脉进行硬化剂栓塞、套扎、组织胶粘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等治疗方法的开展,结合降低门脉压药物的应用,大大地降低了门脉高压出血的死亡率。
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诊察方法和治疗手段的进展
对于胃食管反流、贲门开放不能症、胃轻瘫、十二指肠胃反流、假性肠梗阻等的发病机理有了深入的了解,腔内测压、肌电描记、PH监测、胃电图等检查方法的应用提高了这类疾病的正确诊断率,特别是各种促动力药物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它们的治疗效果。
四、消化性溃疡及其他酸相关疾病的治疗的进展
由于对胃酸分泌机制的阐明和制药化学的进步,合成了多种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的新药如H2受体拮抗剂及氢、钾质子泵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卓、艾氏综合征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减少了合并病的发生率,降低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五、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的发现
广泛深入的研究,证明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的病因有关,与胃癌的发生也可能有关。经药物治疗清除了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使MALT淋巴瘤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减低,慢性胃炎病变改善。
六、肠道肽类激素的研究继续深入
随着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已发现50余种肽类激素并确认其生理作用,对多种肽类激素分泌性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等已查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并建立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七、消化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为晚期脏器疾患提供了治疗手段
对于广泛的肝脏病变、进行肝移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严重的短肠综合征也可进行小肠移植。
八、消化系统肿瘤诊断治疗有显着的进展
由于内镜检查、影像诊断及免疫学检查技术的进展,提高了胃癌、肝癌、肠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早期检出率及手术切除率,化疗、免疫治疗、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影像检查指引下病灶的局部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预防重于治疗为处理各种疾病的通则,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与环境中各感染原常以胃、肠为侵入人体的门户而引起疾病这一现实有关,其次消化器官的生理活动处于神经系统的密切控制之下,常由于体内外各种因素所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衡而引起消化器官的官能性疾病。
其次,当面临具体病人时,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须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兼顾年龄、体质、营养状况、耐受能力,个体差异,以及并存疾病等情况,制订整体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休息、营养、药物、物理治疗、放射治疗等各种方法。尤应注意在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病情危重患者,常因心怀忧虑,甚至悲观失望,使病情加重。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进行解释,减轻其思想负担,鼓励其战胜病痛的意志,配合治疗,治愈疾病。
第三,应重视祖国医学的研究和运用,中医中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宝贵的治疗经验,通过辨症论治、确立治疗法则、选用对症方药,常能解除症状,加速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