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篇:《耀眼的西京》系列纪实报道之二
长风万里送秋雁 壮志凌云起高楼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创新发展纪实
段晓宏 张华勤 李伟伟 李艳玲
樊代明院士在西京消化病医院成立庆典上致辞
荣选“中国医院工程建设成功案例”
近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医疗大楼,被《中国医院建设指南》大型丛书作为“中国医院工程建设成功案例”收录。该书用16开4整页篇幅对西京消化病医院的整体外观、病房设施、手术室、监护室、餐厅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介绍。此次荣选,标志着西京消化病大楼的建设理念和效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还得回到去年。2008年11月11日,应该是一个被记入消化病学界史册的日子,这天,国际先进水平的消化病专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在西安正式成立。该院建有一座19层的消化病大楼,3.3万平方米,有10个病区370张病床,独立的门诊、急诊检验中心手术室、新建的海扶刀诊疗中心、内镜诊疗中心、放射介入诊疗中心、超声诊疗中心,还有人工肝治疗室、肠疗室、重症监护室等专业的治疗科室,同时建有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研究确诊治疗消化病的手段更加专业,更加系统,变为一体。
然而这样一个具有国际规模的消化病大楼,建院之初却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仅仅是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就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医院,届时能有这么多病人吗?
笔者经过深入采访,发现西京消化病医院成立不久,日门急诊量突破700人次,门诊就医病人比以前增长了300%,370张床非但不够用,还有患者在等待床位。从传统消化内科到顺应世界医学发展潮流,并入胃肠外科成立“院中院”;从一个小科室成长为领跑国内消化学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消化病医院。学科病床从原来的38张发展到174张再到370张,规模最大只是其外在表象,真正支撑起西京消化病医院的是他们雄厚的科研实力、精湛的临床技术、一流的人才方阵和特有的大雁精神。
在科学研究方面,放眼国际舞台,研精阐微不断攻坚克难;在临床技术方面,立足为患服务,鼓励创新倡导精湛医术;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筑巢引凤,营造氛围形成百舸争流。如今的西京消化内科已经发展成一所学科集约、设备一流、方便高效,集门诊、急诊、化验、检查、住院、手术、实验室、餐饮为一体的消化病医院。其漫长艰辛的发展历程就像大雁的长途迁徙,而这一飞就是54年。一代代建设者用他们 “大医精诚” 的风范,谱写出了科学发展的篇章。
崇尚“大雁精神”
走进西京消化病医院,大楼前的墙壁上有幅巨画,画上展示的是一群振翅欲飞的大雁,在头雁的带领下,正从地面上腾空而起,飞向蓝天。这幅画向人们昭示着该院崇尚“大雁精神”。
虽然成立不到半年,西京消化病医院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消化内科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消化专科之一。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近年来,消化内科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所属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雁群中最为关键就是头雁,而雁群中的领头雁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轮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头雁永远保持充沛的体力在前面飞。被誉为一代名师的著名内科专家张学庸就是这雁群中的第一位领头雁,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胃镜检查,堪称消化学界的泰斗。而后,牟震先、胡家露等老一辈医学专家先后承担了头雁的重任,带领消化内科向全国领先的医学地位冲击。1995年,这一接力棒又传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手中。正是他的出色领航,使消化内科更加强大,成为领跑国内消化学界,向世界一流冲刺的专科医院。
爱科如家
对于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从进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开始,樊代明就把根扎在了这里,他从四医大西京医院消化内科的医师起步,先后担任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三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1点,如今,虽然职位升迁了,但他却依然保持着这一习惯,每晚11点都去病房探望一下病人,问问值班医生的工作情况,看看实验室的研究生有什么疑问。如果遇上出差,即使晚上10点下飞机,也要先回到医院看看。他的这一习惯也时刻督促着全院的医生。
海不舍小,故能成其大;山不舍土石,故能成其高。细微的小事,得体的言行,默默的奉献,就是一张张“名片”,反映了一个人爱院如家的意识。在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要求每个人必须使用英文。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求医生查房交班用英文,连护士也必须用英语交班。笔者曾亲眼看见,他询问电梯管理工作人员日常交际用语,并要求她们用英语作答。
据说樊代明院士喜欢在晚上到科室楼下溜达,科室沿窗有一排台灯,这是他专门为科室的研究生和青年医生们设计的。如果看到哪盏灯不亮,第二天他一准会找到灯的主人问个明白:“你晚上不看书,上哪儿了?”
首长来西京消化病医院视察
采访中笔者发现,消化病医院大楼18层长长走廊两侧的门上都贴着一个小纸条,上面每个名字都是消化病医院里响当当的青年才俊。一问才知,原来把一到十科的主任、副主任办公室整整齐齐安排在一层楼上,这里也有樊院士的良苦用心。其中一位科主任笑着说,樊院士是将帅之才,这样安排他只需往楼下一站,谁为学科花多少心血便一目了然了。
樊代明院士的治学严谨是全院出了名的。每周六的研究生学术活动他从不缺席,每年过完春节上班头一天,消化科雷打不动是国科金申报第一轮答辩。有刚入科的年轻人不适应这种节奏,樊院士会带着科室领导追到宿舍里检查,督促他们快点收心,投入工作。“医学精品讲座”的第二天,他会在路上逮着谁问谁:你昨晚听讲座了吗?都讲了些什么?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一直稳坐在全国同专业头把交椅上。他们是国家级首批创新群体,科内群星璀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总后“三星”学者等层出不穷。2007年全国消化内科学会评比学术成果,邀请外国专家担任评委,全国10项一等奖中,西京消化科获得5项,而且独占了其中的冠亚军。
创新发展 提倡精品
在担任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时,樊代明就旗帜鲜明地倡导“精品”。他认为,站在西京医院的平台上,不能只冀望于西北第一,还要勇争全国领先,甚至世界之最。在他的带领下,消化内科无论是科研、技术、服务,还是管理、人才、文化,均实现了飞越式的大发展。
“精品”意识一直贯穿于樊代明院士治学从医乃至管理的始终。每年的元月3日,当别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对申请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别人还在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时候,他们已经从诸多的优秀项目中“优中选优”。正是这种“只争春来早”的精神,铸就了今日西京消化病医院的辉煌,拓展了明日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大好蓝图。
西京消化病医院是西京医院的基金“大户”,仅2006~2008年,3年共获得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经费646万元,特别是2008年,西京消化病医院获得各种科研经费达5000万元,在胃癌方面的研究已跻身于国际领先水平。消化内科实验室与兄弟学科联合创建的肿瘤生物学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军第二个、第四军医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带领的学术队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这也是当时医学界惟一的荣誉。为了提高消化内科影响力,樊代明带领5名教授组成微创技术讲师团,先后到23个省市举办专题讲座并作现场演示,不但加强了同业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专家教授的学术临床水平,还在全国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领头雁,必须把握飞行的速度和方向。由于医学研究愈来愈专业,市场也越来越细化,传统的综合性医院中单一的科室已经无法完成基础科研和临床的需求。为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樊代明大胆提出以院中院方式创建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宏伟蓝图。消化病医院在传统消化内科的基础上,并入胃肠外科,使基础和临床、内科和外科得以完美结合。樊代明认为,基础研究从根本上讲是为临床服务,研究成果最终是要造福人类,而临床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必须通过基础研究的手段来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是到达终点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樊代明重视的是什么?是内涵建设,是影响力。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创立,是医学界消化病临床治疗上的创新,是对消化系统相关基础研究学术共享的创新。
如今,19层的消化病医院大楼已经巍然耸立,可以为消化病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所国际先进水平的消化病专科医院不仅完成了樊代明的夙愿,更是消化学领域的创举。
走出去,请进来 栽好梧桐引凤来
大雁在飞行过程中,雁群通过共同扇动翅膀形成气流,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而且“人”字阵形可以增加雁群70%的飞行范围,以集体的力量飞向目的地。西京消化病医院的众多人才也组成一支完美的团队,在头雁的带领下飞向成功的彼岸。
十几年前,当ERCP技术(逆行胰胆管造影)刚刚在国内出现时,郭学刚还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当时该技术还只是停留在诊断阶段,尚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郭学刚听说天津一所医院的技术比较领先就前去学习。回来后,郭学刚深感通过ERCP技术的消化内镜用于临床,将对胰胆疾病的治疗带来突破,当时还是消化内科主任的樊代明得知这一情况,又派郭学刚先后到香港、日本的医院进行学习。消化内科对于自己没有的技术,就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今,仅一项ERCP技术就发展成一个胆胰科,郭学刚已经成为内镜治疗胰胆疾病的专家。一位患有胰胆病的患者在西安某大型医院做了4个小时的手术仍未见效,郭学刚接手这位患者后,他用内镜从患者口中进入肠中下胆管取石,不用开刀,只6分钟就轻松搞定。
西京消化病医院实景
所谓“大医”,皆始于心诚,而成于精湛。其实,消化病医院每个科室都有掌握“绝活”的专家,这主要得益于该院“学术上人人有基金,科研上人人有成果,临床上人人有绝活”的人才发展新思路。樊代明院士鼓励医生按照不同特点炼就绝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的策略,派出了郭学刚、张宏博、周新民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学习、进修临床和内镜新技术。他们还引进了韩国宏和王建宏,积极开展了消化系疾病的血管介入、超声介入诊断和治疗。如今,他们均已成长为国内的知名专家。除郭学刚外,韩国宏在血管介入治疗肝癌及血管性疾病方面堪称一绝,年完成病例全国居首;张宏博的内镜下食道狭窄扩张支架置入技术已炉火纯青;周新民率先开展用人工肝治疗各种类型肝衰竭,将80%的死亡率变成78%的存活率;王建宏针对不明原因的腹胀和腹水疾病采用先进的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腹膜病变活检术,可以准确快速检出大多数病人的腹膜病变……
群飞的大雁不仅飞得整齐,而且飞得又高又远。近年来,消化内科凭借其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吸引了20余名留学海外的高端人才归国工作,如今都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消化病医院副院长、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吴开春教授就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今年9月份,樊代明和吴开春作为仅有的两名中国学者分别担任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并当选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另一位“长江学者”刘杰曾在美国负责一个实验室,他在国际上首次将“大剂量极化液”应用于“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病的治疗”,高效廉价,极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谈及取得的成绩,他感到主要得益于消化内科搭建的这一高标准的学术平台,在这里可以平心静气地做学问,而消化内科所提供的先进的医学设备和科研仪器也有助于他开展各项高水平的实验。在消化内科,良好的声誉使很多医疗厂商愿意将其最新生产的先进产品提供给医疗科研人员用于临床试验,这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
人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在消化病医院这个雁阵中,飞得慢了就是退。你看,当一批中年学者成为国内的知名专家时,后起者又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去年刚刚博士毕业的洪流还是位“80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能在消化病医院学习并工作,那真是一种幸运,因为这里有一种浓厚的科研气氛,每个人都在各在不同的领域努力,如果在这个团队中不与大家一起努力,就显得不合拍,这也许就是大雁整齐划一扇动翅膀引起的“向上之风”吧。正是这种“向上之风”帮助洪流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他多次受邀在“世界胃肠病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被美国胃肠病协会誉为“未来科技之星”。在很多同龄人还在“南飞北漂”之时,洪流坚守在消化病医院,已获得中国青少年科学创新奖、全军十大青年标兵等荣誉。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消化病医院凭借着这股大雁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仅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全国一流的学术团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如今,依托国际先进的消化病专科医院平台,他们又有了新的目标——向世界领先行列发起冲击。
大义无私,大爱无边
对人的关爱是西京消化病医院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核心。近年来,他们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消化病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错误的医生护士,没有错误的患者”。在这里,患者就是上帝。护士长靳雁清楚地记得有一位患肝癌的小伙子住院后突然大出血,医生决定立即做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大家这才松了口气。第二天恰好是患者的生日,医护人员在他身体状态平稳时为他送上一捧鲜花,并为他献上生日快乐歌,患者和家属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消化病医院的一项制度,遇到患者生日,医护人员都要献上自己的祝福。
其实,在西京消化病医院,每天都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如果说医护工作者把患者当成了上帝,那么,在这些患者眼里,这些医护工作者就是真正的“白衣天使”。虽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得以完全康复,但每个人都能感到医护人员的关爱。一位癌症晚期的患者刚刚去世,他的爱人和儿子竟然给医护人员跪下,感谢他们对患者悉心的呵护。
在以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为主体的基础上,西京消化病医院还将胃肠外科纳入其中,使治疗消化病达到内外科相结合,完善了治疗消化病的手段。胃肠外科也是一个科研临床实力非常雄厚的科室。9年前,年仅17岁的患者杨锋因肠梗阻、肠坏死被迫切除了小肠。为了挽救他的生命,父亲为他捐献了1.5米的肠子,胃肠外科为他做了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手术。然而,此时又一个比疾病更大的恶魔站在杨锋面前,家境贫寒的他根本无力支撑高昂的医药费,怎么办?医护人员想方设法为他争取了一份在西京医院当临时工的工作,以方便他的后期治疗,也有效地解决了他的经济困难。如今,杨锋成了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活体小肠移植患者。后来他还结了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虽然目前杨锋每天依然服用少量的抗免疫制剂,但他今后的夫妻生活和生育都不受任何影响。还有什么比看到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更令医护人员感到欣慰的呢?
樊代明院士说:“生命重于泰山,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立足西北,向全国辐射,用精湛的医术,精良的设备,精细的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到世界一流的技术和服务,使他们得到最好的治疗和照顾,这才是对患者信任最好的回报。”我们坚信,既有樊代明院士领头雁般的搏击引路,又有全体消化病团队成员的合作努力,这种拼搏奋进的大雁精神,定能使西京消化病医院这艘航船,驶向心中的远方。
(本文图片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提供)
|